第一课件网板报幼儿管理
当前位置: 第一板报网 > 板报文稿 > 生活常识 >

“双减”之后,想提高孩子成绩,关键在于尽早帮ta养成这种思维!

  原标题:“双减”之后,想提高孩子成绩,关键在于尽早帮ta养成这种思维!

  

  兰海教育

  阅读方法

  BBC科普

  自然历史

  3.30-4.1

  从夏天到现在,一直有读者在后台陆陆续续留言问我, 「双减」规定颁布后,自家孩子真的想提高成绩,该怎么办?

  毕竟,补习班基本被取缔了,就连家教也屡屡遭到举报和重罚。

  难道我们这代人就这么惨?小时候自己先学一遍,等到忘得差不多了,再学一遍新课本,自己来教孩子吗?

  别笑啊,有这种想法的家长,真的不在少数。

  甚至有 家长已经开始行动了——通过大量囤积教辅教材,希望在家自己「鸡」娃。这种做法一出,就连教育部也出面予以回应。

  其实,过去大多数教培机构帮助孩子提升成绩的办法无非就是两种: 一是刷题,二是套路。

  所谓刷题,就是快速地集中练习。

  相信「熟能生巧」的人们,创造出了各种集中练习的方式:

  提高语言水平的训练营、承诺迅速见效的培训课程、针对职场人士开设的研讨班,甚至是为期一周的考前强化突击班等,都能在短时间内起到效果,帮助我们快速提高成绩。

  只不过,这种 大量的集中练习,记得快,也忘得快。

  所以一旦选择题海战术,就很难停下来,因为孩子很容易被训练成 「做题家」,靠着机械的记忆来解题,而不是真的的理解。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靠刷题提成绩的孩子,日常考试成绩拔尖,但一到大考就表现不佳:因为大考总会有新题型,一旦没见过,就容易慌乱和出错。

  所谓套路,则是给出背下来直接用的结论。

  无论是早年某些培训机构声称的「不知道选什么,就闭眼选C」,还是幼小衔接的孩子就开始唱「凑十歌」,都是让孩子记住就行:不求理解基础知识点,而是背下来直接用。

  在遇到常规题型时,这类套路是很好用的,也可以帮助孩子快速提升做题速度甚至成绩。

  但还是那句话,一到大考,出现了新的题型,解题思路变了,孩子也就容易出错了。

  那么,要想提高孩子的成绩,不靠培训班,真的可以吗?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常常说「问题孩子」,却很少说「孩子遇到了问题」。

  1岁的孩子开始扔东西时,有的父母认为打几下就能教会他不要扔东西,全然忽略了孩子正在尝试自己的手臂力量,想看看自己到底能举起多重的物品,又能扔得多远;

  3岁的孩子一被拿走手机就哭时,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被惯坏了,哭就得收拾一顿,却忘记了孩子只是缺乏有趣的游戏或蒙台梭利所说的「工作」,好让他打发时间,并从中学习;

  6岁的孩子总是学不会拼音的复韵母,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就是没用心,劈头盖脸一顿骂,骂完孩子依旧出错,他们忽略的是孩子没有掌握好拼音规则,这时需要从头巩固一遍,而不是做更多的题、错更多的题;

  9岁的孩子和家人发生争执,顺手摔了自己的课本,有的父母发现打一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但他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摔课本、为什么会持续和家里人发生冲突……

  你看,这上面哪一个孩子是「问题孩子」?他们不过是遇到问题罢了。

  但是,绝大多数父母,总采用「问题思维」来养育孩子,一看到问题就头疼,见不得问题,总觉得应该快速把问题解决掉。

  实际上,对遇到问题的孩子,比起责备和打骂,更需要的是得到来自父母帮助,从而重拾信心——这实际上就是 「目标思维」的养育:我们养育孩子是为了什么?应该如何达成这样的目标?

  采用目标思维养育孩子,就会把问题视作是抵达目标之路上必然会遇到的、正常的现象,从而想办法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罢、孩子也好,都能「打怪升级」,获得成长!

  所以,无论「双减」与否,其实培训机构甚至学校,都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完全、完整的解决方案。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站出来,帮助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

  而面对每一个问题,只要我们帮助孩子建立起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不是给孩子代劳、而是在关键环节适当引导。

  慢慢地,孩子也会通过一点一滴的成功,建立起自己面对问题、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要建立起成长型思维,就需要采用成长型养育。

  在双减之前,很多父母觉得自己也不够专业,没有能力帮助孩子,所以花钱把孩子托付给培训机构。

  其实,一方面孩子是有能力好好学习的,另一方面父母也有能力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只要父母和孩子都能正视问题、积极尝试解决,其实很多问题并没有那么难;或者只要能转换思维,就会发现前路豁然开朗。

  最简单的思维转换,其实只需要来自「语言」的改变。

  1988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德韦克·卡罗尔教授曾进行过一个震撼了心理学界的实验。

  她将128名10~11岁的孩子分为两组,给这两组孩子都进行了智力测试(IQ test),主要是一些智力游戏等。

  接下来,她一对一给予这些孩子反馈:

  夸奖A组孩子:「你做得太棒了!你真的很聪明!」

  夸奖B组孩子:「你做得太棒了!看得出来你很努力!」

  接下来,她问这两组孩子是否想要再做一些智力测试,结果发现,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拒绝了,因为他们已经被贴上了「聪明」的标签。

  他们喜欢被人夸「聪明」,并且害怕接下来在测试中出错,就会失去这一标签。

  然而,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却很乐意做更多的智力游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被表扬来自于「努力」,所以越努力,就能获得越多的表扬。

  于是,她又给了这些孩子们难度更大的挑战,结果发现,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在遇到挑战时,心态很快崩了,他们认为自己可能「并不聪明」;

  而那些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则不断尝试,因为他们认为只是有的地方做得还不太对,但他们总会找到解决方法。

  第二天,卡罗尔教授又给了这些孩子与第一天智力测试水平相近的题目。

  那些被夸聪明的A组孩子,测试分数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因为他们在遭受打击后认为自己「并不聪明」,因此在测试中未必能取得和之前一样的好成绩;而被夸努力的B组孩子,测试分数则呈现大幅提升。

  此后多年,卡罗尔的研究还在继续。

  她研究根据孩子在成长中被夸「聪明」更多,还是被夸「努力」更多,分成了两类具有不同心态和思维方式的人。

  一类人拥有固定型思维。

  这类人害怕失败,不愿意去尝试太难的挑战,因为他们不想失去自己的「聪明」标签,害怕自己的挑战失败会让周围的人失望。

  当他们寻找伴侣时,倾向于选择那些总是夸奖、从不批评他们的人。

  当他们听到有建设性的批评时,会觉得自己被攻击了,而不是考虑这些建议的合理性。

  他们会认为这些批评者发现了自己「并不聪明」的真相,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从来都觉得自己并不聪明。

  当他们被夸奖擅长某类工作时,通常会拒绝尝试其他类型的工作。

  他们也不愿意努力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天生聪明的人不用太努力,相反,努力则意味着不够聪明。

  甚至于,当他们在一项考试中失败后,可能会选择通过作弊来获得好成绩,而不是更努力地学习;或者找到那些比自己考得更差的同学,以此获得心理安慰。

  另一类人则拥有成长型思维。

  这类人认为,越努力就会越聪明。因为在他们看来智力并非固定的,也并非简单的“聪明”或者“不聪明”,而是取决于自己有多努力。

  相较于验证自己是否足够聪明,他们更愿意付出努力去达成目标。

  当他们寻找伴侣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和他们有所不同人。正因为彼此各有所长,所以能在这段关系中获得成长。

  当他们听到有建设性的批评时,会将其视作「 可藉此成长的机会」,而非恶意的攻击。

  2011年,卡罗尔教授检测了这两类不同思维模式的人遇到错误时的大脑活动图像。

  图源:卡罗尔教授TED演讲

  结果发现,固定型思维的人,大脑几乎没有活动,这也意味着他们面对错误会选择逃避;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大脑正在高速运转,包括剖析错误、从中学习和试图找到解决方案。

  显然,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的成绩来自于先天遗传的「聪明」,那么,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就会认为原来自己还不够聪明,就算努力也无法改变,所以更容易选择放弃。

  相反,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的成绩来自于后天的努力,那么失败后,他们仍然可以通过继续努力来接近或达成目标。

  先天的「聪明」会被用光;而后天的「努力」,则可以不断努力下去。

  作为父母,我们很容易看到孩子的短期表现,却忽略掉教育的长期效果。

  现代心理学奠基者之一,个体心理学派的开山鼻祖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养育孩子就像是骑自行车:

  当一切顺利的时候,你甚至都不会意识到自行车的存在,更不会想着要给自行车做什么改变;

  然而,当自行车驶过泥坑,车轮飞了出去,你摔得满身是泥时,你才会意识到:遇到问题了!

  很少有人因为摔倒,而对自行车拳打脚踢一番。

  大多数人会扶起自行车,走出泥坑,并且给自行车装上车轮,甚至加固、改造、升级一番,好让它下一次顺利通过泥坑。

  然而,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却很容易对孩子发火,认为这是孩子自己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甚至相信拳打脚踢一顿就能搞定问题;

  而不是仔细检查一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且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对这些父母来说,养育孩子所花费的心思,也许还比不上对一辆自行车花费的心思,这难道不是非常可笑的事吗?

  事实却是,这样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屡有发生。

  我也曾和很多父母一样,在成为新手父母后饱受困扰,发现自己面临着许多养育问题:

  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哭,该怎么办?

  明明说了很多次,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改?

  职场妈妈不能24小时陪伴孩子,能养好孩子吗?

  ……

  直到我认识了汤维,并拜读了她的新书 《成长型养育》,才意识到作为父母,应该具备 「成长型思维」。

  2017年,汤维亲自带着两名孩子赴美进修亚利桑那州教育部的养育课程,接触到了影响学界30多年的德韦克·卡罗尔教授的「成长型思维」理论, 并开始有意识地用在自家孩子身上,同时推广给更多家长。

  出人意料的是,神奇的变化发生了。

  有一名5岁的孩子,在攀爬栏杆时尝试了多次才成功。

  下来以后,他跟妈妈说:妈妈,我特别喜欢努力。因为聪明是生下来就有的,但是聪明用完就没有了;但努力不一样。只要我愿意努力,就可以一直一直努力。

  还有更多的家长,由此改变了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开始跟孩子一起成长。

  从「让孩子解决问题」,到「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核心的改变是家长不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和孩子站在一起!

  这,恰恰是成长型养育才能带给孩子的。

  毕竟,在孩子出生之前,我们都没有当过父母。所以,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学起的。

  所以,为人父母其实也没那么难,不过是学习关于「养育」的知识罢了。

  这本历经5年打磨的《成长型养育》一书,得到了中科院心理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业50余年的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的作序推荐。

  作为教育界诺贝尔奖「一丹奖」成果的实际运用,《成长型养育》一书提供了七大工具,帮助父母通过改变教养语言,让孩子把每一个问题化作成长的机会,从而具备不断自我突破的能力,实现终身成长。

  无论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被困难打倒,面对挫折选择愈战愈勇的孩子,才可能取得更大的人生成就。

  尤其是,当他们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学会通过努力的结果,选择更好的策略时,又能进一步事半功倍。

  如果你要问我,如何养出这样的孩子,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多学点成长型养育的知识,这件事,越早越好!

第一板报网是第一课件网旗下专业板报网站,提供各种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板,以及板报素材,板报教程等资源,是大家办报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wujy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