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件网板报幼儿管理
当前位置: 第一板报网 > 板报文稿 > 环保文稿 >

浅释生物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旦遭到破坏,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保护环境,恢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环境,让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拥有得以延息、生存和发展的一方净土,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但这一切需要依靠人类自身的努力。人的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的根本,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中学阶段是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的环境意识不仅影响着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而且在我国未来的环境保护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学生物学教材内容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及时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的重任。

一、立足教材内容,挖掘环保知识

  生物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将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加强学生环保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

  比如教材中举了酸雨的例子来说明环境污染的危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补充更详细完备的教学内容: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工业和日常生活中以煤为主要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已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二氧化硫在大气中与水结合形成酸雨,造成土壤、地表水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目前我国酸雨区已占国土面积的30%,由于受酸雨影响的影响,东部七省小麦的减产面积达6856万亩,占减产总面积的46%;蔬菜减产3493万亩,占减产总面积的24%,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同样是由于酸雨的影响,重庆南山原有马尾松2.7万公顷,1982年开始成片死亡,至今马尾松林已死亡过半,树木死亡还在继续。

  这些详实的、触目惊心的事实不但能够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关心和重视,而且能培养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二、延伸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

  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了解现今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这有利于他们将环境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向学生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

  如教师在讲解生物种类的章节时,利用一些时间向学生介绍类似如下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高等植物30 000余种,脊椎动物6347种,均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中国物种的特有类型繁多,其中高等植物有17 300多个特有种,脊椎动物有677个特种。中国具有陆地生态系统 599类。中国是世界8个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在漫长的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培育和驯化了大量经济性状优良的作物、果树、家禽、家畜物种和数以万计的品种。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对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子孙后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球的环境保护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参与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起草、修订和谈判,是最早的缔约国之一,率先制订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组织编写了《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和《中国覆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报告》。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同时由于人口多,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生物多样性还面临破坏的威胁;管理、立法、执法、宣传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人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还面临技术、资金和保护设施不足等问题。因此,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而道远。

  通过以上资料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增进学生对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的了解,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界的意识。

2、介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给我们带成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由于缺乏科学知识造成的环境破坏已成为全人类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因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及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造成的悲剧仍在重演。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每年损失森林1700多公顷,自1950年以来,全球森林损失了一半;全世界每年有620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每年有1500至2000万死于饥饿及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全世界约有15亿人饮用被污染的水,每年有1000万人死于水污染;全世界每天有800人因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而死亡。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

  1)、植被的破坏。其主要形式有滥采滥伐森林;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等。受利益驱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现象。素有“甘草之乡”美称的宁夏盐池县,近年来由于疯狂采挖,本为甘草覆盖的土地已变成无遮无拦的漫漫沙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有近十万农牧民以挖掘发菜为生,近1.9亿多亩草原受到破坏(其中6000多万亩已经沙化),原来的村庄已被沙漠覆盖,人们被迫被井离乡;1993年5月5日,特大沙尘暴横扫西北72个县市1200万人口,夺走80多人生命,损失近10亿元;新世纪头一年,沙尘暴再次光临首都北京,为前来北京考察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接风洗尘”,令北京奥申委尴尬不已。

  2)、食物链的破坏。其主要形式是人类滥捕滥杀行为。我国部分地区贩卖和捕食如猫头鹰、麻雀、青蛙等野生动物现象非常普遍而严重,其中绝大部分是对人类有益的野生动物。据统计,一只麻雀在育雏季节,要捕食昆虫6000多只,平均每天吃虫200多只;猫头鹰一年能捕鼠200多只,可使农作物增产10%左右。如果把过度捕捉这些有益动物,就会破坏了这些已经十分脆弱的食物链,从而使害虫迅速繁殖,大量危害农作物,引起生态平衡失调,导致农作物大幅减产。如长期放任不管,必将导致这些物种的衰退直至灭绝,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3)、环境的污染。其主要形式有工厂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农业上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汽车尾气等等。这些污染物中含有的有毒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会使自然界的生物中毒甚至死亡,从而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耕地的不断减少,粮食危机日益显现。为提高粮食生产,使用农药进行作物保护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农药的广泛使用又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的污染和破坏,毒害事故不断发生.多年来大量连续使用农药,导致病虫害物种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逼使农药用量和次数越来越多,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同时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使害虫的天敌资源受到摧残,使害虫的危害扩大,从而加剧了生态系统的恶化。此外,随着大量的化学合农药的生产、使用,一些具有激素功能的化合物(如某些除草剂、杀虫剂、防腐剂等)也随之排入周围环境,对生物体(乃至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使生物体的生殖机能下降,性器官变异,导致动物雌性化现象的出现,严重威胁着各种生物的生存。我国医疗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男性的精子数仅为2000多万个,比50年前少了4000万个,而且畸形精子增多,精子活动能力差。目前我国每八对夫妻就有一对不育,弱智和畸形婴儿出生率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令人不寒而栗的阴影。

  通过介绍这些反面的环境污染实例及其成因,使学生认清当前环境的现状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学生在震憾中产生解决环境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3、学会运用辨证的观点探讨环境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警觉性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生物依靠环境供给的物质和能量而生存,并受到光、大气、水、温度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又不断地影响、改变环境,也影响人类生存。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总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如果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锐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就会大大减少,那么以人和动物为代表的消费者将会因所获得的能量不足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加剧对其它生物的掠夺,使生产者进一步减少,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它的任何一个营养级受到破坏,都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并最终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生物产品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而我们最了解的往往只是转基因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却很少了解它们可能存在的隐患。研究发现,有些转基因生物产品可能含有毒物质和过敏源,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致癌或导致某些遗传疾病。况且当转基因生物进入自然界后很可能会与野生物种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从而影响到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这种污染对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比其他任何污染因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都难以消除。据报道,抵抗除莠剂的转基因油菜会使野生芥菜受到污染,从而使野生芥菜对除杂草措施不敏感;美国转基因玉米的花粉使蝴蝶幼虫大批死亡,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4、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强调在保护环境中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生物知识)

  通过给学生介绍人与自然共处的例子,使他们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引导他们自学地保护野生动植物。据报导,在云南陆良的芳华镇双合村,自1984年至今,每年春天都会有5000多只白鹭从南方飞来与村民同寨而居。这里的村民很早就形成了爱鸟护鸟的良好风气,并制定了爱鸟的乡规民约,也正是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的粮食、油菜年年丰收,村民们过上了富足的好日子。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国外环保的先进方法和浓厚的环保意识,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加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如垃圾的分类放置、尽量避免使用塑料袋、对噪音污染的重视等等。

  搞好环保工作,要有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的态度,更要有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否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财力、物力的浪费,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如在人们认识到植被破坏的危害后,开始大量植树造林,但有些地区在绿化过程中过于强调大型林木,对林下植被缺乏重视,不注意植被的多层次结构和多物种类型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结果好心办坏事,为当地“造就”了大片的“绿色沙漠”,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由于树种单一,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面植被,保水能力差,小环境气候干燥,易形成火灾隐患;因缺乏食物和栖息环境,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发生虫害,极易造成大面积损伤。据报道我国南方某地,人工种植的大片松林对该地区的水量调节和水质改善起着负面影响,控制火灾和虫灾成了当地财政的巨大负担。

  人们浓厚的环境意识、自觉的环保行为,可以促进环保问题的解决,而环保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还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环保是项综合的长期的复杂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支持的参与。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门学科,使学生有兴趣研究关于环保的科学方法,力所能及地做些对环境有益的工作。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环保知识转变成自觉行动,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

  活动中,教师可给学生指定题目或者让学生根据兴趣自定题目,鼓励学生围绕选题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等途径收集环保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汇报、交流,最后再将结果整理、汇编成册。学生通过收集整理的过程,不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加强了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结合学生会的活动,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如组织校内的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宣传画、漫画比赛,利用环境纪念日等特殊节假日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和方法。这些活动可以使环保意识逐渐渗透到每个同学的心中,使同学的环保意识由学校向社会渗透,产生广泛的效果。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力所能及的社会性调查研究,使学生亲自体验到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通过对粮食蔬菜类农产品的农药使用情况调查,让学生了解农产品和人类健康的关系;通过对一些受污染水源水质的调查,让学生深有感触: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注意保护环境,否则人类将自取灭亡。

四、现身说法,将环保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教育学生从身边的环保做起

  如在讲解“环境保护”一节时,联系日常生活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益的环保行为,如购物时尽量少用塑料袋,不乱扔塑料袋,不用少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含P、N的洗衣粉,不乱扔废旧电池,不吃野生动物,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等等,这虽是很不起眼的行为,但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防止有毒有害和难以分解的物质流落到自然界中。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按这个小小的要求去做,不仅我们周围变得更加卫生,而且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不良行为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表露出对这种行为的认同。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成员,在中学阶段通过各种方法将环保意识一点一滴地渗透给学生,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学生向全社会宣传环保知识、环保行为,进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环境问题的真正解决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第一板报网是第一课件网旗下专业板报网站,提供各种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板,以及板报素材,板报教程等资源,是大家办报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wujy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