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件网板报幼儿管理
当前位置: 第一板报网 > 板报文稿 > 安全文稿 >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地震灾害包括直接灾害、次生灾害和三次灾害等。地震时造成的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称直接灾害;因建筑物工程 设施倒塌而引起的火灾、水灾、煤气和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和放射物扩散等对生命财产的威胁称次生灾害。由次生灾害引起的或因抗震防灾体制不健全,人们防灾意识淡薄、指挥 系统失灵而造成社会恐慌动乱,使震灾加重称三次灾害。 城市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地震次生灾害尤为突出,国内外历次大地震都有不同 程度的表现。如1975年2月5日海城地震(7.3级),鞍钢因停电而铁水冻结,高炉停产;营口市水电设备破坏,全市停水、停电,城市瘫痪。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许多人失去了家园。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7.8 级),开滦矿供电中断,涌水量猛增,矿井被淹;天津碱厂白灰捻滑坡使30多人丧生;化工厂阀门破坏、溢氯死5 人。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震(8.2级),水管破坏, 大火持续三天两夜,横滨被烧光,东京烧掉三分之二。

 

    1964 年6月16日日本新漓地震(7.5级),油库受震起火,直至 原油烧尽, 300多所民房工厂无一幸免。 1906年4月18日 美国旧金山地震(8.3级),火炉翻倒引起大火,供水系统 破坏,大火持续三天三夜, 10平方公里的市区化为灰烬。 1960年5月6日智利地震(最大地震8.9级)引发海啸,沿 海建筑物大部分被海浪卷走,破坏房屋16万栋。   

 

    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万同胞生命,二十多万人受伤,十万多平方公里成了重灾区。如今,抗震救灾大军仍然奋战在救灾一线。灾区人们的安危时时牵挂着亿万人们的心!大地震虽然过去,但是,自然规律和历史记录表明,大地震过后往往会产生次生灾害,危害不可小视,如防范不当,仍会带来巨大损失,专家提醒,当前要高度关注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发生后,以震动的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例如,地震发生时,震动使水库大坝破坏,造成溃坝而引起水灾;震动使化工企业管道断裂,造成有毒危险物质溢出,引起新的灾害。   

 

     从历史震例来看,最主要的地震次生灾害有:火灾、水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海啸、瘟疫等。火灾常由地震震动造成炉具倒塌、漏电、漏气及易燃易爆物品等引起。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横滨市有208处同时起火,因消防设备和水管被震坏,火灾无法扑灭,几乎全市被烧光。而地震滑波和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山区、雨季。1933年8月25日四川迭溪7.5级地震,迭溪城被地震时山体滑坡所毁灭,又因附近的岷江山体崩塌堵塞而蓄水形成“地震湖”,1个多月后,“地震湖”把堵塞坝冲垮,使下游酿成大水灾。   

 

     专家认为,此次汶川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要比1976年唐山地震大得多。国土资源部高级咨询研究中心教授岑嘉法分析说,因为唐山地震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汶川地震主要发生在山区,因此次生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不太一样,汶川大地震引发的破坏性比较大的是崩塌、滚石、滑坡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要严重得多。另外,四川的水比较多,所以堰塞湖出现与唐山地震相比也是不一样的,这些都要高度重视。   

 

    专家提醒,当前在抢险救灾中,还要加强危险地质灾害预警工作。由于汛期将至,雨季以后出现裂缝的斜坡、山体会更多,危险性会更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主任李铁锋建议,地震灾区要采用监测仪器进行监测,出现临灾征兆的时候要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以降低危险性。比如要增强对山体滑坡前裂缝的监测,同时,对一些滑坡危险区设置一些简单的标志。随着雨季的到来,灾区救援队伍和撤出人员要选择开阔的地方驻扎,不能安置在山脚下,所有人员尽量不要在沟谷里面滞留。在救人任务结束之后,相关部门必须把整个重灾区、地震影响区的地质条件、次生灾害的情况调查清楚,对其危险性、稳定性做出评估,然后再进行灾区重建工作。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少泉研究员指出,地震也是一条灾害链的起点,不仅地震本身将引起各种灾害,还将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其中,地震所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也应高度重视。地震次生环境灾害是指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汶川大地震后,造成什邡市的化工厂倒塌,数百人被埋,大量液氨泄漏,这是典型的地震次生环境灾害。   

 

    张少泉研究员提醒,地震后还需重点防治水体污染,放射性废物库以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库(场)要加强控制和管理,要全面监视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经营、使用、生产、存放场所和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废水、废气、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企业,尤其要保障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安全。   

 

    汶川大地震也使污染防治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的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凯军研究员建议,灾区治污设施重启时需重视潜在风险,确保治污设施完好方可运行,要密切关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达标排放。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要密切关注菌种的活性,长时间停止运行的污水处理设备停止曝气后好氧微生物大量死亡,厌氧状态导致污泥将会产生大量的可燃气体,要特别注意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现在地震灾害出现了降雨情况,一旦大量化工原料随着雨水进入水体,将引发水污染事件。另外,还要加强对地表水水质、农业灌溉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避免污染大面积扩散。还要加强饮用水源地的管理,确保饮水安全。

第一板报网是第一课件网旗下专业板报网站,提供各种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板,以及板报素材,板报教程等资源,是大家办报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wujy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