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件网板报幼儿管理
当前位置: 第一板报网 > 板报文稿 > 安全文稿 >

航运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 探讨了航运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安全文化与其若干要素的要素,提出航运安全文化的建设理念。

关键词:安全;航运管理;安全文化;航运安全文化

1.概述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常我们在文化中成长,所思所梦都依循文化标准,文化所重视的,我们也重视,文化所憎恶的,我们也憎恶。每个航运管理工作者、船员都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需求、欲望、抱负,这些都是航运管理工作者、船员所必须面对的。

1.1 文化
从广义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起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近年来,人们把文化与知识领域结合起来,使实际生活中的文化出现了明显的组织特色,例如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安全文化、商业文化及社区文化等,这些都不是原有对“文化”的定义所能解释的。这些“文化”都带有明显的行业特色,有各自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种以组织或行业冠名的“文化”,其载体大都以文化生活为主,如读书、艺术表演等,其目的是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振奋精神,进而实现组织或行业的目标。

1.2 安全
  狭义的安全是指某一领域或系统的安全,如航运安全,具有技术安全的含义。广义的安全概念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如国家安全、城市安全、水安全,其实质是一样的。安全是作为客体的有机系统服务于作为主体的系统控制者的相对稳定性,以及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可接受影响的相对程度。

1.3 安全文化
相对于广义文化,有人将安全文化定义成“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姑且将这一定义所描述的安全文化称为广义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1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出版了《安全文化》一书,对安全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越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证。” 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INSAG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这两种定义基本上把安全文化限定在人的精神和素质修养等方面,我们将其称为狭义的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体制,由单位的政策和管理者的活动所确定;二是各级人员适应上述体制并从中获益所持的态度。安全文化的成功也取决于这两方面的因素,即政策、管理方面的和每个人本身的承诺和能力。

1.4 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英文为“Safety Cultrue”。而“Cultrue”一词,中文一般译为“文化”,但该词还有“教养、陶冶、修养、培养”等意思。按照INSAG和HSCASNI对安全文化所作的定义来看,将“Safety Cultrue”翻译成“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似乎更确切。

实际上,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而安全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和重视,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安全健康的要求。人的这种对安全健康价值的认识以及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的行为规范的表现,正是所谓的“安全修养(素养)”。安全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笔者认为的安全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是大力倡导推行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就反映了这个本质。

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将这一概念应用于企业安全生产实践或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会推论出安全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结论,并由此产生出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制度、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论知识等统统都是安全文化的范畴的观点。这种观点即使没有错误,对于推动安全工作也没有多少好处,因为它很容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感情上的抵触或工作上的茫然。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该使用狭义的安全文化的概念。
本文下面的论述中如不特别说明,凡用到“安全文化”一词,均指狭义安全文化。

1.5 航运安全
航运业向来以高风险著称,船舶经常长时间在海洋上航行,由于海洋环境复杂,气象多变,随时都有可能遇上狂风巨浪、暴雨、雪、雷电、海啸、浮冰等人力不可抗衡的海洋自然灾害的袭击。最近30年,随着航运业的发展,船舶逐渐实现了大型化、专业化和高速化,大量船舶活动于港口和海上,潜在的海事风险概率没有减少反而增大,重大事故时有发生。长期以来,为了改善船舶航行秩序,保证海上交通安全,国内国际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有深入研究。事实表明,约80%的事故是人为失误造成,要降低海上事故,重在安全管理。

2.航运安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航运安全文化是航运界所有相关行业在航运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关于安全生产、安全生活、保护环境的精神、意念和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航运安全价值与航运安全行为准则相互融合的体现。航运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海上事故的“人因工程”,以提高船员、海事执法与检验人员、港航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为主要任务,对预防海上事故的发生和保护海洋环境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航运安全文化现已成为港航企业里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国际海事组织(IMO)在航运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涉及航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发展经历了相互联系的3个阶段,并导致了3种航运安全管理文化的产生。

基本阶段——惩罚文化的产生:海上发生的人身伤亡、船舶、货物灭失和环境污染导致惩罚文化的产生。其基本主题就是明确并分配责任,通常是将责任归结到事故链的最后一个人。其基本原则是惩罚的威胁影响着公司,因而个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使安全得到优先权。

第二阶段——外部符合文化的产生:外部法律、法规(如SOLAS74公约、MARPOL73/78公约、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载重线公约、STCW 78/95公约等)框架的建立和发展——在实际伤害发展前明确已知的危险点,从而导致遵守外部规则的符合文化产生。
高级阶段——安全自我管理文化的产生:与第二阶段建立外部施加的符合标准所不同的是,在高级阶段,每个航运公司在公司内部建立具体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内部安全管理和组织,每个公司和个人都对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的措施负责。从公司内部主动地控制人为因素,而不是由外部施加于他们,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安全营运由那些被失败的推论所直接影响着的人们来组织实施。

历史上,航运安全和防止污染的公约、规章都或多或少带有惩罚文化和外部符合文化的特征。IMO通过ISM规则及其在所有成员国的强制实施是向创造安全自我管理文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安全管理方式由被动反应型向主动预防型的根本性转变。

然而,安全自我管理文化的产生并不代表外部符合文化和惩罚文化的消亡,安全自我管理文化也不能完全替代另外两种安全文化,自我管理并不对其自身完全有效。为使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以上3个阶段同时并存是必需的,因为在影响公司和个人的行为方面,每一个阶段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3.安全文化与其若干要素的关系

3.1安全观念与安全文化
安全观念是发展安全文化,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关于安全的定义众多,在一般辞典中,安全系指没有危险。由于人们主观上对安全的认识不同,判别安全或不安全有多种标准,也有人认为“安全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将安全定义为“免遭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伤害”。“风险”是指“特定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结合”。国际劳工组织将危险定义为“可造成人身伤害或损坏的固有的潜能”。同样地对事故也有多种概念和定义,通常情况下,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安全总是与危险、风险、事故伴随在一起的。

事故的能量转换理论认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的抵抗力,或是使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由于物质与能量的互换关系,物质的危险作用可认为是能量危险作用的一种形式。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危险源(能量源)与引发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故引起的人体伤害可解释为由于能量的转换而造成的机体破坏。机械能的转换可造成外伤,热能、电能、化学能或辐射能可造成烧伤或其他伤害。存在超过一定数量(临界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这里“一定数量”或临界量意味着超过该数量的意外释放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设备、设施)的抵抗力或抗干扰的能力,从而会导致人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海因利希(H.W.Heinrich)统计研究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1:29:300法则,又称海因利希法则,分析了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程度与事故发生起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即严重人身伤害的事故起数总是少于轻微伤害事故起数,轻微伤害事故起数又少于无伤害事故(即未遂事故或称事件)起数。

该法则表明:尽管事故发生是小概率现象,单起事故伤害程度的大小受偶然因素支配,但从大样本量统计分析,事故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同类轻微伤害事故或事件多次发生,当达到一定的概率后,必然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因此,如果要防止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必须从防止无伤害事件和轻微伤害事故发生做起。换句话说,引发无伤害事件或轻微伤害事故的原因同样可造成严重伤害事故发生。为了预防事故,必须分析无伤害事件的原因,在发生重大伤害事故之前,采取预防对策,消除或监控产生伤害的根源[2]。

事故的根源是由于存在危险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可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里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因失误和管理上的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生产活动中的设备、设施、场所以及环境条件的危险状态等。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将“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定义为事故隐患。

理论研究和大量事故调查的实践表明,事故隐患,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隐患险于明火”。

在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上,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正确观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危险设备、设施、场所增加,人们的生产活动增加,隐患也会增加。但只要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尤其是发展先进的安全文化,采取正确的安全防范措施,有效地监控危险源,防止出现隐患,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和安全水平已是有力的证明。

3.2 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文化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成果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驱动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最基本和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趋向。当安全科学技术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就会对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3]。因此,安全科技进步与创新程度决定着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同时也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为安全文化建设充实新的内容和提供新方法,安全科学技术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它只有在与安全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整体效应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因为安全科技往往只具有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客观内容和科学方法,而缺少安全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想导向性。

3.3 安全法规与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法规的实施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安全法规的生命深藏于安全文化之中。对社会、企业和个人来说,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惧怕国家强制力的结果,也不仅是对安全行为后果的期望的结果,而是安全法规能不能为社会接受,融入社会,是安全法规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否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因此,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安全文化的实现。

另一方面,安全法规仅是安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保证安全的充分条件。此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渐进的,对危险的认识也是渐进的,安全法规往往滞后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安全法规是变化和发展的。安全法规既需要通过外部力量来强制实施,也更需要借助习俗、惯例、伦理、道德规范等安全文化要素来自觉实施,尤其在安全法规不健全或当安全法规在边际上不起作用时,安全文化的约束力就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的符合性与系统性的发展结果必然是规范性。文化产生的规范力量使任何与其不一致、不协调的行为或事物都被认为是不适当的,要将其纠正;如果纠正不成功,则将其排斥。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安全文化是安全系统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职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感受支配着其安全行为,安全文化决定着安全系统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在已形成了积极安全文化的企业中,安全系统能够有效地作用,而在消极的安全文化或没有形成安全文化氛围时,安全系统的作用难于发挥。

4.航运安全文化的建设理念
关于航运安全的研究,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如何去管理船舶营运系统,怎样做到安全营运。在参考文献[1]中,作者比较系统地回顾了国际海上安全状况和控制途径,提示了历来安全管理的途径及现行的ISM code+PSC;提出了技术和管理并重,推广MMEM理论,即从一机一环一管理系统(MEMM)。在参考文献[2]中的《中国船检》杂志的记者采访大连海事大学原校长吴兆麟教授时,吴兆麟教授提到抓安全该从系统论、安全系统工程方面切入,安全系统论是立体的,点、线、面、体,处处都存在系统。同样,中国船级社(CCS)总裁李科浚也讲过安全链,CCS也和多家单位了签署了“共铸海上安全链”的计划。

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企业事故的基础性工程,对保障安全生产具有战略意义。它包括安全宣传、文艺、法制、管理、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建设和组织措施。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培养和增强安全文化意识,对提高航运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尤其是重大、特大事故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航运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必须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不断丰富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逐步建立起适应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公众要求的航运安全文化。

1、航运安全文化应融入港航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精神之中。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安全意识、学习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和船员作为安全生产实践主体的工作潜能。

3、坚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统一。

4、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5、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工作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真抓实干,求真务实。

6、加强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员工和船员安全文化素质。

7、注重安全文化的思想性、实践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8、加快安全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安全管理、安全执法、安全营运的科技含量,加快船岸安全信息体系的建设,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9、加强安全法制建设,保障安全文化建设和健康发展。

10、立足长效管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在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夯实安全生产和管理基础,全面推进水上交通安全。

11、为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携手共进,创造航运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12、追求卓越的安全质量管理境界,追求卓越的企业安全文化精神。

13、积极追求航运安全的“零理念”——安全事故为零,质量缺陷为零,港口国检查滞留率为零。

14、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文化品位。

15、安全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珍惜生命,勿忘安全。

5.结语
  航运安全文化是指人们对待航运安全的科学态度。航运安全文化不单是指航运管理组织航运安全管理活动产生的成果,还包括造成那种管理方式的原因和所体现出来的安全行为准则;不单指有序的安全环境,更是指产生这种环境的感情基础;不单指航运行业领导做出的航运安全决策,更是指这种决策折射出的领导者信仰的航运安全哲学;不单指航运安全事故率及损失率的下降值,更是指对待这种下降的心理态势……总之,航运安全文化是渗透在航运安全管理活动中的灵魂所在。

组织氛围、组织文化的营造、倡导、改革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航运管理者具备一定的领导素质和制定激励机制才能实现。遵循科学的工作思路,尊重群众的创造力,定能营造出“忠诚生命、热爱航运、把握安全、共创卓越”的组织氛围。

第一板报网是第一课件网旗下专业板报网站,提供各种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板,以及板报素材,板报教程等资源,是大家办报的得力助手
copyright 2019-2023 ALL resever www.wujyed.com